緊急止血!!!!!!!
急性出血是外傷後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,因此血液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保障。成人的血液約占自身體重的8%,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,血液約有4000亳升。外傷出血時,當失血量達到總血量的20%以上時,出現明顯的休克症狀。當失血量達到總血量的40%時,就有生命危險。現場搶救時,首要的是採取緊急止血措施,防止因大出血引起休克甚至死亡。因而判斷出血的性質對搶救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。
(一)出血的特點
按損傷的血管性質分類;
1、動脈出血:血色鮮紅,血液由傷口向體外噴射,危險性大。
2、靜脈出血:血色暗紅,血液不停地流出。
3、毛細血管出血:血色鮮紅,血液從整個傷面滲出,危險性小。
(二)出血的種類
根據出血部位的不同分類:
1、外出血:由皮膚損傷向體外流出血液,能夠看見出血情況。
2、內出血:深部組織和內臟損傷,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組織或臟器、體腔內,從體表看不見血。
(三)失血的表現
失血量達全身血量的20%以上時,則出現休克症狀:臉色蒼白,口唇青紫,出冷汗,四肢發涼,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,反應遲鈍,呼吸急促,心慌氣短,脈搏細弱或摸不到,血壓不降或測不到。
(四)止血方法
1、指壓止血(壓迫止血):
用手指在傷口上方(近心端)的動脈壓迫點上,用力將動脈血管壓在骨骼上,中斷血液流通達到止血目的。指壓止血是較迅速有效的一種臨時止血方法,止住出血後,需立即換用其它止血方法。
1顳動脈止血:
用拇指或食指在耳屏前稍上方正對下頜關節處用力壓。用於頭頂及顳部的出血。
2頜外動脈止血:
用拇指或食指在下頜角前約半寸處,將頜外動脈壓在下頜骨上。用於腮部及顏面部的出血。
3頸總動脈止血:
把拇指或其餘四指,放在氣管外側(平甲狀軟肌)與胸鎖乳突肌前緣之間的溝內可觸到頸總動脈,將傷側頸總動脈向頸後壓迫止血。用於頭、頸部大出血。此法非緊急時不能用,禁止同時壓迫兩側頸總動脈,防止腦缺血而昏迷死亡。。
4鎖骨下動脈止血:
拇指在鎖骨上凹摸到動脈搏動處,其餘四指放在受傷者頸後,用拇指向凹處下壓,將動脈血管壓向深處的第一肋骨上止血。用於腋窩、肩部及上肢的出血。
5尺、橈動脈止血:
將傷者手臂抬高,用雙手拇指分別壓迫於手腕橫紋上方內、外側搏動點(尺橈動脈)止血。用手手部出血。
6肱動脈止血:
將上肢外展外旋,曲肘抬高上肢,用拇指或四指在上臂肱二頭肌內側溝處,施以壓力將肱動脈壓於肱骨上即可止血。用於手、前臂及上臂下部的出血。
7股動脈止血:
在腹股溝中點稍下方,大腿根處可觸摸到一個強大的搏動點(股動脈),用兩手的拇指重疊施以重力壓迫止血。用於大腿、小腿、腳部的動脈出血。
8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止血:
用兩手食指或拇指分別壓迫足背中間近腳腕處(足背動脈)和足跟內側與內踝之間(脛後動脈)止血。用於足部出血。
9指動脈止血:
將傷指抬高,可自行用健側的拇指、食指分別壓迫傷指指根的兩側。適用於手指出血的自救。
2、加壓包紮止血:
先用消毒紗布墊覆蓋傷口後,再用棉花團、紗布卷或毛巾、帽子等折成墊子,放在傷口敷料上面,然後用三角巾或繃帶緊緊包紮,以達到止血目的為度。傷口有碎骨存在時,禁用此法。用於小動脈、靜脈及毛細血管向血。 3、加墊屈肢止血:
1前臂或小腿出血,可在肘窩或膕窩放紗布墊、棉花團、毛巾或衣服等物,屈曲關節,用三角巾或繃帶將屈曲的肝體緊緊纏綁起來。
2上臂出血,在腋窩加墊,使前臂屈曲於胸前,用三角巾或繃帶把上臂緊緊固定在胸前。
3大腿出血,在大腿根部加墊,屈曲髖關節和膝關節,用三角巾或長帶子將腿緊緊固定在軀於上。
注意事項:
有骨折和懷疑骨折或關節損傷的肢體不能用加墊屈肢止血,以免引起骨折端錯位和劇痛。使用時要經常注意肢體遠端的血液循環,如血液循環完全被阻斷,要每隔一小時左右慢慢鬆開一次,觀察3-5分鐘,防止肢體環死。
4、止血帶止血:
用於四肢較大動脈的出血。用其他方法不能止血或傷肢損傷無法再復原時,才可用止血帶。因止血帶易造成肢體殘疾,故使用時要特別小心。止血帶有橡皮製的和布制的兩種,如果沒有止血帶時亦可用寬繃帶、三角巾或其他布條等代替以備急需。
1橡皮止血帶止血:
先在纏止血帶的部位(傷口的上部)用紗布、毛巾或受傷者的衣服墊好,然後以左手拇、食、中指拿止血帶頭端,另一手拉緊止血帶繞肢體纏兩圈,並將止血帶末端放入左手食指、中指之間拉回固定。
2就便材料絞緊止血:
在沒有止血帶的情況下,可用手邊現成的材料,如三角巾、繃帶、手絹、布條等,折疊成條帶狀纏繞在傷口的上方(近心端),纏繞部位用襯墊墊好,用力勒緊然後打結。
在結內或結下穿一短棒,旋轉此棒使帶絞緊,至不流血為止,將棒固定在肢體上。
3用止血帶止血注意事項:
止血帶止血法是大血管損傷時救命的重要手段,但用得不當,也可出現嚴重的併發症,如肢體缺血環死、急性腎功能衰竭等,因此,必須注意以下幾點:
止血帶不能直接纏在皮膚上,必須用三角巾、毛巾、衣服等做成平整的墊子墊上。
上臂避免綁紮在中1/3處,因此處易傷及神經而引起肢體麻痺。上肢應紮在上1/3處,下肢應紮在大腿中部。
為防止遠端肢體缺血壞死,在一般情況下,上止血帶的時間不超過2-3小時,每隔40分鐘至50分鐘鬆解一次,以暫時恢復血液循環,鬆開止血帶之前應用手指壓迫止血,將止血帶鬆開1-3分鐘之後再另一稍高平面綁紮,鬆解時,仍有大出血者,不再在運送途中松放止血帶,以免加重休克。
如肢體傷重已不能保留,應在傷口上方(近心端)綁止血帶,不必放鬆,直到手術截肢。上好止血帶後,在傷者明顯部位加上標記,註明上止血帶的時間,盡快送醫院處理。嚴禁用電線、鐵絲、繩索代替止血帶。
5、填塞止血:
用急救包、棉墊或消毒的紗布填塞在傷口內,再用加壓包紮法包紮。用於大腿根、腋窩、肩部、口、鼻、宮腔等部位的出血
包紮止血法
包紮止血法是指用繃帶、三角巾、止血帶等物品,直接敷在傷口或結紮某一部位的處理措施。
操作要領
1.加壓包紮止血法:適用於小動脈、靜脈及毛細血管出血。用消毒紗布墊敷於傷口後,再用棉團、紗布卷、毛巾等折成墊
子,放在出血部位的敷料外面,然後用三角巾或繃帶緊緊包紮起來,以達到止血目的。
2.加墊屈肢上血法:在上肢一小腿出血,在沒有骨折和關節損傷時,可採用屈肢加墊止血。如上臂出血,可用一定硬度、大小適宜的墊子放在腋窩,上臂緊貼胸側,用三角巾、繃帶或腰帶固定胸部:如前臂或小腿出血,可在肘窩或國窩加墊屈肢固定。
3.止血帶止血法:材料取彈性的橡皮管、橡皮帶。上肢結紮於上臂上三分之一處。下肢結紮於大腿的中部。結紮時應先將傷肢抬高,書部墊上敷料或毛巾等軟織物,將止血帶適當拉長,繞肢體兩周,在外側打結固定。要標明扎止血帶時間,每四十分鐘放鬆一次。
注意事項
1.如傷處有骨折時,須另加夾板固定。傷口內有碎骨或異物存在時,不得應用加壓包紮止血法。
2.用止血帶止血,一定要紮緊,如果扎得不緊,深部動脈仍有血液流出。
推薦閱讀